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消防安全工程 第9部分:人员疏散评估指南
Fire safety engineering-Part 9:Guidance on evaluation of behaviour and movement of people
(ISO/TR 16738:2009,Fire safety engineering-Technical information on methods for
evaluating behaviour and movement of people,MOD)
GB/T 31593.9-2015
发布日期:2015年6月2日
实施日期:2015年8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31593《消防安全工程》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计算方法的评估、验证和确认;
——第2部分:所需数据类型与信息;
——第3部分:火灾风险评估指南;
——第4部分:设定火灾场景和设定火灾的选择;
——第5部分:火羽流的计算要求;
——第6部分:烟气层的计算要求;
——第7部分:顶棚射流的计算要求;
——第8部分:开口气流的计算要求;
——第9部分:人员疏散评估指南。
本部分为GB/T 31593的第9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TR 16738:2009《消防安全工程 人员疏散行为评估方法的技术信息》。
本部分与ISO/TR 16738:2009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列出了本部分与ISO/TR 16738:2009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部分与ISO/TR 16738:2009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对规范性引用文件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具体调整是采用GB/T 5907(所有部分)代替了ISO 13943(见第3章);
——为便于使用者理解,第3章中增加了“探测时间”这一术语并对其进行定义(见3.17);
——为便于使用者理解,增加了疏散评估流程示意图(见图1);
——为便于使用者更清楚地理解疏散评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删除了ISO/TR 16738:2009中的图1,按我国实际重新绘制疏散过程示意图(见图2);
——为便于使用者理解并符合我国实际,增加了有关疏散开始时间和疏散时间的表述条款(见5.7.5)。
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重新起草了前言;
——修改了国际标准的引言,将其作为本部分的引言;
——将国际标准的“本技术报告”一词改为“GB/T 31593的本部分”或“本部分”;
——将国际标准的某些表格中单位表述方法按照我国的要求进行了转化;为方便使用,对部分表格中的多行数据划分为单行表格的形式;
——将国际标准的某些单位按照我国的要求进行了转化(如“人/s/m”、“人/m/s”转化为“人/(m·s)”等);
——将国际标准的某些标点符号修改为符合汉语习惯的标点符号;
——增加资料性附录A,并将国际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附录I顺次调整为附录B~附录J;
——修正了国际标准表E.2中的编辑错误。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消防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13/SC 1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向阳、姚松经、韩伟平、刘文利、刘松涛、智会强、阚强、张玉贤、陆守香、毕少颖、胡忠日、邓松华、郭歌、郑巍。
引言
GB/T 31593的本部分为消防性能化设计和评估工作中关于人员生命安全方面的评估分析和量化计算提供了指南和必要的信息。评估内容主要是人员在建筑或构造物火灾状况下的疏散行为,特别是火灾产生的烟热对人员的疏散能力产生的影响。
本部分需要与GB/T 31593的其他部分共同使用。这些文件对生命安全分析评估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使生命安全评估结果和消防工程设计得到更好地结合。
本部分适合从事消防安全工程的专业人员使用,包括消防设计人员、消防救援人员、消防标准规范制定者、保险商、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标准使用者需要充分理解本部分给出的计算方法中相关参数的含义和应用条件。
1范围
GB/T 31593的本部分规定了火灾状况下人员的行为,特别是应急疏散行为的评估、量化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构成人员安全疏散设计评估基础的参数,提供了确定建筑内人员位置与状态随时间变化所需的流程、评估和计算方面的信息。
本部分为消防安全工程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消防安全技术人员提供了消防安全工程设计中有关疏散策略的工程方法和生命安全评估指南,适用于消防安全工程的人员疏散评估。
本部分所指的人员疏散不包括采用电梯进行的人员应急疏散。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907(所有部分)消防词汇
3术语和定义
GB/T 590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设计疏散场景 design behavioural scenario
对人员特性、建筑环境与建筑系统,以及火灾动力学特性的定性描述,用于识别影响疏散行为和疏散时间的关键因素。
3.2 疏散路线 escape route
人员从建筑内任一点疏散到最终出口或其他安全地点所需经过的路径。
3.3 必需疏散时间 [required safe]escape time
从起火到建筑内所有人员达到安全地点的时间。
3.4 出口 exit
通向相对安全地点的门或开口。
3.5 通过时间 flow time
人群通过房间或建筑内某一特定出口或一系列出口所需要的时间。
3.6 安全裕量 margin of safety
考虑到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或统计分布特性对设计性能的影响,对设计计算值或性能要求附加的一个额外值或乘以一个倍率系数。
注:在人员行为和疏散分析中,考虑到建筑类型和建筑内人员的不同,以及潜在的火灾场景和某一设定场景中ASET与RSET预测的不确定性,需要考虑适当的安全裕量。
3.7 汇聚比 merge ratio
多股人流汇聚时,进入汇聚地点的各股人流流量的比值。
3.8 预动作时间 pre-travel activity time;PTAT
从发出火灾警报到人员开始向出口移动的时间。
注1:包括确认时间(3.9)和反应时间(3.10)两部分。
注2:对于一群人,分为:
——第一个开始疏散人的预动作时间;
——第一个开始疏散人和最后一个开始疏散人之间的预动作时间分布。
3.9 确认时间 recognition time
从发出火灾警报到人员开始做出反应的时间。
3.10 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从人员对发生的事件做出第一反应到开始向安全区域移动的时间。
3.11 安全地点 safe location
建筑内或建筑外远离火灾或与火灾隔离并且不会受到火灾影响的地点。
注:根据疏散策略的不同,安全地点可以在建筑外,也可以在建筑内。
3.12 耐受指标 tenability criteria
人体受到火灾作用并能承受的最大危害程度。
3.13 运动时间 travel time
建筑内某一区域的人员,从向出口移动开始到进入安全地点所需要的时间。
3.14 行走速度 walking speed
人员不受限制时的步行速度。
3.15 行走时间 walking time
人员从其起始位置行走到最近出口所需要的时间。
3.16 报警时间 warning time
从探测到火灾开始,到向建筑内特定区域发出警报信号的时间。
3.17 探测时间 detection time
从起火到通过自动报警系统或人工方式探测到火灾的时间。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t
ASET——可用疏散时间。
t
RSE——必需疏散时间。
t
start——疏散开始时间。
t
evac——疏散时间。
t
det——探测时间。
t
wam——报警时间。
t
pre——预动作时间。
t
trav——运动时间。
t
trav(walking)——运动时间中的行走时间。
t
trav(flow)——运动时间中的出口通过时间。
t
rec——识别(确认)时间。
t
res——反应(响应)时间。
t
marg——安全裕量。
5性能化设计中的人员疏散评估
5.1 概述
5.1.1 疏散评估的流程
为保证人员生命财产在建筑火灾中的安全,应采取必要的消防安全措施,包括防止火灾发生、阻止火灾快速蔓延、提供消防救援通道与设施、设置探测与报警设施以及提供足够的疏散设施等。消防安全工程的性能化设计中,人员疏散评估就是考察建筑结构及其各消防子系统保证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其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5.1.2 疏散评估的主要内容
消防安全工程的性能化总体设计一般分为一系列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应明确每个子系统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应结果(参见GB/T 31540.1)。其中,人员疏散评估以时间为基础,疏散过程可用图2所示的示意图来描述。对于任何一个火灾场景,对疏散过程进行评估的主要内容就是计算可用疏散时间(ASET)和必需疏散时间(RSET),通过比较ASET和RSET对疏散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疏散评估中,除性能化方法外,还需要遵循有关规范的要求。
5.2 人员疏散的性能化设计基础
人员安全疏散设计主要包括人员的防火保护措施和疏散方式两方面,这两方面构成了人员疏散性能设计的基础,具体包括:
——提供足够的疏散路径(出口与疏散通道的数量和宽度、到达出口的行走距离);
——人员数量和密度的估算与控制;
——防火分隔(防火分区间和疏散通道的被动防火措施、防火门与防烟前室);
——报警措施(手动或自动探测与警报系统、消防安全管理);
——主动防火措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排烟系统);
——疏散标志与应急照明等。
5.3 ASET的计算
对每个场景的ASET分析,主要在于计算人员遭受火灾烟气影响且达到不可忍受状态的时间。对于疏散人数很多或疏散时间很长的场景,还需要考虑结构安全和人的心理耐受极限。
ASET的计算需要分析火灾中主要有毒产物浓度、烟气浓度和热量强度等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参见GB/T 31540.2、GB/T 31593.3~31593.8),并且推导和分析得出ASET的临界点(参见ISO 13571:2007)。
5.4 RSET的计算
必需疏散时间(RSET)与火灾探测方式、报警方式、人员疏散行为特性有关。其中,疏散行为特性可分为两大类:
——预动行为特性。涉及到人员开始朝向疏散线路移动之前的反应,有时疏散的预动作时间常常是整个疏散时间中最长的部分。
——运动行为特性。涉及到人员朝向疏散线路移动并通过疏散线路疏散的物理运动,当人疏散过程中看到火、烟以及受到热、烟气的威胁时,需要进一步考虑火灾环境的作用(见第6章)。
5.5 疏散策略
疏散策略包括同时疏散策略和分阶段疏散策略,不同的疏散策略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很大。对于多数建筑物,火灾时所有人员可以同时疏散。对于疏散能力有限的建筑,可采用水平或垂直分阶段疏散策略,即人员逐步从建筑物内受到火灾威胁的区域进行疏散。例如,医院等难以进行快速疏散的建筑可采用分阶段的疏散策略,将人员疏散到相邻区域进行临时避难。
5.6 安全裕量
5.6.1 概述
由于建筑类型和建筑内人员类型的差异,以及潜在的火灾场景和某一设定场景中ASET与RSET预测的不确定性,消防安全工程中的人员疏散设计应考虑足够的安全裕量。
5.6.2 性能化设计
性能化设计中,安全裕量的确定以ASET与RSET的计算值为基础。这些计算应反映火灾烟气及其蔓延状况,以及每个阶段的人员疏散情况。每一阶段都应有记录,详细说明所做出的假设,包括参数的范围和不确定性。
关于不确定性的概率处理方法,可参考GB/T 31593.3。
5.6.3 确定性设计
对于确定性设计,所选择的参数应经过验证,并且需要进行一系列计算来说明关键参数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某一组ASET与RSET的计算结果,安全裕量(t
marg)表示为ASET(t
ASET)与RSET(t
RSET)的差,见式(1):
5.6.4 火灾场景的影响
在确定某一设计的安全裕量时,应考虑设计中设定的火灾场景对相关疏散措施产生的影响,而且应考虑到由于火灾特性、位置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些参数值可能无法获得。
5.7 RSET量化计算中的参数
5.7.1 探测时间t
det
探测时间与设置的火灾探测系统和火灾场景有关。着火房间内有关火灾增长特性的预测,参见GB/T 31540.1、GB/T 31540.2、GB/T 31593.3~31593.8;有关火灾探测的预测指南,参见GB/T 31540.4。有关人员在火灾探测和报警中的作用参见附录B。
5.7.2 报警时间t
warn
报警时间可以从零到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不等。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到火情即发出警报信号,则报警时间可认为是零;当采用分阶段报警或没有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报警时间会比较长。附录B提供了不同系统组态时的默认报警时间。
5.7.3 预动作时间t
pre
在一些疏散模型中,每个人的预动作时间被分解为火灾确认时间和反应时间两部分。对于某一群人而言,从发出警报到第一个人开始疏散的时间,称为第一预动作时间t
pre(first occupants);疏散人群预动作时间的连续分布,称为分布预动作时间t
pre(occupant distribution)。分布预动作时间可以用每个人的时间分布来表示或用一个时间来表示,当用一个时间来表示时可采用所有人员预动作时间的众数或最后一个人的预动作时间。
预动作时间的量化处理与很多参数有关,这些参数在第6章、第7章中详细讨论。关于预动作时间的更多信息,参见附录C。
5.7.4 运动时间
t
trav
运动时间
t
trav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需要分别进行识别和计算:
——行走时间(t
trav(walking)),可以表示为每个人的行走时间的分布,也可以用行走到出口所需的平均时间或最后一个人员到达出口的单一时间来表示。行走时间由建筑的几何尺寸、人员分布、行走速度决定。行走速度与行走时间和人员密度有关,人员密度较大,会出现拥挤,导致行走速度下降;人员密度较低且人员行走不受阻碍时,则行走时间最短。
——通过时间(t
trav(flow)),由疏散人数和出口的通行能力决定,可以单个人员为基础进行计算,也可表示为全体人员通过出口的总时间。通过时间表示所有人员能到达出口处并充分利用这些出口时,通过出口离开房间的时间。
行走时间和通过时间可用来估算全体人员进入受保护疏散走道的时间,也可用于估算通过受保护疏散走道到达建筑最终出口的时间。
行走速度和出口流速的量化与很多变量有关,见第6章、第8章、第9章。
5.7.5 疏散开始时间t
start和疏散时间t
evac。
探测时间t
det、报警时间t
warn、预动作时间
t
pre三者的和称为疏散开始时间t
start。预动作时间
t
pre与运动时间t
trav的和称为疏散时间t
evac。
5.7.6 必需疏散时间(RSET)计算
用于确定建筑内人员必需疏散时间(RSET)的基本公式见式(2):
071'>《消防安全工程 第9部分:人员疏散评估指南》GB/T 31593.9-2015 附录J烟气对行走速度的影响
图J.1说明了接触无刺激烟气和刺激性木材烟气对黑暗中行进速度的影响,数据来自Jin的研究(参见参考文献[53])。图J.1还表明了在多大烟气密度时,30%的人将会选择折回而不会冲入烟气中,见参考文献[25]和[52]。
无刺激性烟气中的行走速度vNI、有刺激性烟气中的行走速度vI和烟气光学密度ρOD的关系式分别为式(J.1)、式(J.2)所示:
表J.1给出了用来推理耐受极限的主要标准。基于对建筑或交通工具火灾烟气的刺激性的考虑,对小房间比如住所来说,推荐的烟气光学密度的设计耐受极限为烟气光学密度ρOD=0.2m-1。在这个烟气密度下,一定比例的人可能不会进入烟气中,如果人们进入烟气中,他们在黑暗中的行进速度会降低。对较大房间比如公共建筑中的房间来说,推荐的烟气光学密度的设计耐受极限为烟气光学密度ρOD=0.08m-1,在此密度下人们可以调整自己找到出口。
这些极限可以保证建筑内大多数人员的安全疏散。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通过浓密的烟气疏散。烟气中有毒气体和热量的耐受极限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因素,接触烟气中的刺激性气体将严重削弱甚至阻止疏散。对大多数完全燃烧来说,混合烟气刺激物的浓度换算为烟气光学密度后低于耐受极限ρOD=0.2m-1。除外还有不完全燃烧,其中有机刺激气体产量较高,且包含可以放出大量无机酸性气体(氯化氢、溴化氢、氟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燃料。对火灾中刺激性产物的分析参见ISO 13571:2007和Purser(参见参考文献[51])。
参考文献
[1] GB/T31540.1-2015 消防安全工程指南 第1部分:性能化在设计中的应用
[2]GB/T31540.2-2015 消防安全工程指南 第2部分:火灾发生、发展及烟气的生成
[3]GB/T31540.4-2015 消防安全工程指南 第4部分:探测、启动和灭火
[4]GB/T31593.3-2015 消防安全工程 第3部分:火灾风险评估指南
[5]GB/T31593.4-2015 消防安全工程 第4部分:设定火灾场景和设定火灾的选择
[6]GB/T31593.5-2015 消防安全工程 第5部分:火羽流的计算要求
[7]GB/T31593.6-2015 消防安全工程 第6部分:烟气层的计算要求
[8]GB/T31593.7-2015 消防安全工程 第7部分:顶棚射流的计算要求
[9]GB/T31593.8-2015 消防安全工程 第8部分:开口气流的计算要求
[10] ISO 13571:2007 Life-threatening components of fire-Guidelin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time a-
vailable for escape using fire data.
[11] ISO/TR 16765 Comparison of worldwide safety standards on lifts for firefighters.
[12] ISO/TR 25743 Lifts(elevators)-Study into the use of lifts for evacuation during an emergency.
[13] PURSER,D.A., ASET and RSET: Addressing some issues in relation to occupant behav-
iour and tenability, Fire Safe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vans,D.D.(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ire Safety Science, pp.91-102,2003.
[14] EBIHARA,M., NOTAKE,H., AND YASHIRO,Y., Study of the security staff's action taken in the event of a building fir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Behaviour in Fir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ston, USA,26-28th March,2001, pp.341-348,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s, UK.
[15] BLAKE,S., GALEA,E.R, WESTENG,R., AND DIXON,A., An analysis of human behaviour during the WTC disaster of 11 September 2001 based on published survivor accounts,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oum on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pp.181-192, Interscience, London,2004.
[16] PROULX,G., AND FAHY,R.F., The Time Delay to Start Evacuation: Review of Five Case Studies, Fire Safe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Y. Hasemi, editor, Melbourne, pp.783-794,1997.
[17] PURSER,D.A., AND BENSILUM,M., Quantification of behaviour for engineering design standards and escape time calculations, Safety Science,38,157-182,2001.
[18] PROULX,G., AND SIME,J.D., To prevent panic in an underground emergency, why not tell people the truth? in Fire Safe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New York,843-852,1991.
[19] PURSER,D.A., AND KUIPERS,M., Interactions between buildings, fire and occupant behaviour using a relational database created from incident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Europa Hotel, Belfast,1-3rd September 2004, Proceedings, pp.443-456, Interscience Communications, London UK,2004.
[20] BS PD 7974-6:2004, The application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principles to fire safety design of buildings-Part 6: Human factors: Life safety strategies-Occupant evacuation, behaviour and condition.
[21] SIME,J., An occupant response escape time (ORET)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pp.299-308, University of Ulster,1998.
[22] BRYAN,J.L., Behavioural response to fire and smoke, in SFPE Han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3rd ed, DiNenno,P.J., et al.,(ed.), Society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s, Boston, MA and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Quincy, MA, USA, Section 3, Chapter 12, pp.3-315-3-341,2002.
[23] PURSER,D.A., Behaviour and travel interactions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data for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Greenwich,2003, Proceedings, pp 355-370,E. Galea Ed.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London, UK.
[24] BOYCE,K.E., SHIELDS,T.J., AND SILCOCK,G.W.H., Towar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uilding Occupancies for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of Disabled People Moving Horizontally and on an Incline, Fire Technology, Vol.35, No.1, pp 51-67, February 1999.
[25] Building Standard Law in Japan in 2000.
[26] Japan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Notification No.1441 and No.1442, May 31,2000.
[27] PROULX,G., Movement of people: The Evacuation Timing, in SFPE Han
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3rd ed, DiNenno,P.J., et al.,(ed.), Society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s, Boston, MA and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Quincy, MA, USA Section 3, Chapter 13, pp.3-342-3-366,2002.
[28] FRUIN,J.J., 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 Metropolitan Association of Urban Designers and Environmental planners Inc., New York,1971.
[29] HABRICHT,A.T., AND BRAAKSMA,J.P., Effective width of pedestrian corridors,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110,1,1984.
[30] TOGAWA,K., Report No.14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Tokyo,1955.
[31] ANDO,K., OTA,H., AND OKI,T., Forecasting the flow of people (Japanese), Railway Research Review, Vol.45, pp.8-14, in Gwynne, et al.,1988.
[32] MELINEK,S.J., AND BOOTH,S., An analysis of evacuation times and the movement of crowds in buildings, BRE Current Paper CP96/75, BRE, Garston, UK,1975.
[33] PREDTECHENSKII,V.V., AND MILINSKII,A.I., Planning for foot traffic in buildings
(translated from Russian), Stroizdat publishers, Moscow,1969; English translation published for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ashington, by Amerind Publishing Co. Pvt. Ltd, New Delhi, India,1978.
[34] PAULS,J.L., Building evacuation: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ires and Human Behaviour, Ed.D. Canter(1st edition), Wiley,1980.
[35] NELSON,H.E."BUD", AND MOWRER,F.M, Emergency movement, in SFPE Han
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3rd ed, DiNenno,P.J., et al.,(ed.), Society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s, Boston, MA and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Quincy, MA, USA, Section 3, Chapter 14, pp.3-367-3-380,1995.
[36] BS 5588-11, Fire precautions in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buildings-Part 11: Code of practice for shops, offices, industrial, storage and other similar buildings.
[37] THOMPSON,P.A., AND MARCHANT,E.W.,A computer model for the evacuation of large building populations, Fire Safety Journal, Vol.24, pp 131-148,1995.
[38] POYNER,B., ROBINSON,D., HUGHES,N., AND AYLES,P., Safety in football stadia:a method of assessment, Report for SCICON, Scientific Control Systems, London,1972.
[39] Home Office/Scottish Office, Guide to Safety in Sports Grounds, HMSO, London,1991.
[40] HANKIN,B.D., AND WRIGHT,R.A., Passenger flows in subways, Oper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9, pp.81-88,1958.
[41] DALY,P.N., Pedestrian speed/flow relationships for underground stations, Traffic Engi-
neering Control,32,76-78,1991.
[42] ANDO,K., OTA,H., AND OKL,T., Forecasting the flow of people, Railway Research Review,45, pp.8-14,1988.
[43] The Aqua Group, Fire and Buildings, Granada Publications, London,1984.
[44] POLUS,A., SHOFER,J.L., AND USHPIZ,A., Pedestrian flow and level of service,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109, pp.46-47,1983.
[45] BOYCE,K.E., SHIELDS,T.J., AND SILCOCK,G.W.H., Towards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Building Occupancies for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Prevalence, Type and Mobility of Disabled People, Fire Technology, Vol.35, No.1, pp.35-50,1999.
[46] PURSER,D.A.,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and other emergencies, BRE Report 80893,2001.
[47] PROULX,G., LATOUR,J., AND MACLAURIN,J., Housing Evacuation of Mixed Abilities Occupants, Internal Report No.66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Ottawa, ON, July 1994.
[48] SHIELDS,T.J., AND BOYCE,K.,A Study of Evacuation Time from Large Retail Stores, Fire Safety Journal,35,25-49,2000.
[49] PROULX,G., LATOUR,J.C., MCLAURIN,J.W., PINEAU,J., HOFFMAN,L.E., AND LAROCHE,C., Housing Evacuation of Mixed Abilities Occupants in Highrise Buildings, Internal Report No.70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Ottawa, ON, August 1995.
[50] BENSILUM,M., AND PURSER,D.A., GridFlow: an object-oriented building evacuation model combining pre-movement and movement behaviours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Safety Science,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USA,16-21 June 2002(Proceedings in press), Fire Safe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ire Safety Science,2003, pp.941-952,2002.
[51] PURSER,D.A., Human tenability, Proceedings of Technical basis for performance-based fire regulations,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San Diego, CA, USA,,7-11 January,2001.
[52] WOOD,P.G., The behaviour of people in fires. Fire Research Station, UK, Fire Research Note 953,1972.
[53] JIN,T., Visibility through fire smoke, Part 5. Allowable smoke density for escape from fire. Report of Fi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Japan, No.42,12,1975.
[54] EN 81-72, Safety ru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lifts-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passenger and goods passenger lifts-Part 72: Firefighters lifts.
[55] EN 81-73, Safety ru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lifts-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passenger and goods passenger lifts-Part 73: Behaviour of lifts in the event of fire.
[56] BS 5588-12:2004 Fire precautions in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buildings-Part 12: Managing fire saf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