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建筑用电供暖散热器》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用电供暖散热器》为建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编号为JG/T236-2022,自2022年8月1日起实施。原《电采暖散热器》(JG/T236-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2年4月6日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对JG/T236-2008《电采暖散热器》的修订,与JG/T 236-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修改了范围;
b)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c)修改了分类和标记;
d)增加了部件材料及其他;
e)修改了外观要求;
f)增加了尺寸偏差、重量、电击防护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g)修改了蓄热式电供暖散热器热性能的要求;
h)修改了出口格栅温度与外表面温度要求;
i)删除了电供暖散热器升温时间的要求;
j)删除了表面温度均匀性的要求;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西狄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安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北京圣福来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海春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同乐鑫盛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钴得暖业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浙江荣荣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华源恒科蓄热电暖气有限公司、山西耀华电力节能供热有限公司、北京红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河北佳成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蓝景圣诺尔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桑普阳光技术有限公司、黄山帅旗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丙辰电子有限公司、天津杰斯曼建筑材料有限公司、邢台骏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安莱特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威海震宇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源深联众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尚诺碳晶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昂彼特堡散热器有限公司、上海正攀实业有限公司、威海中科鼎元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洋铭工贸有限公司、宁波高新区健坤电热技术有限公司、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山西国泰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暖丰电热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苏立清洁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沈阳北诺尔电器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路宾、冯爱荣、李忠、杨强、任学华、张竣业、王占军、吴吉平、王亚民、尹玉霞、卢国伟、张桂芳、宋文波、崔德军、邬志军、蒋利民、李岩、张伟、方建军、吴兴中、乔金栋、李坚杰、陈益光、李杰、王洪生、吴国中、宋岷桦、王亚言、顾文涛、胡应豪、龚旭、刘超、陆伟、王凯丰、贾玉秋、潘伟、顾兆全、陈亮、李常铃、刘宗江、李爱松、贾春霞、李虹霞。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年首次发布为JG/T 236-2008。
条文说明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建筑用电供暖散热器(以下简称“电暖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部件材料及其他,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和合格证,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文件适用于固定安装在建筑物内,作为建筑物主要供暖设备并具有温度调控功能、额定工作电压不超过250V的电暖器。
条文说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727 漆膜一般制备法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3003 耐火纤维及制品
GB/T 4208-2017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5465.2 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 第2部分:图形符号
GB/T 7725-2004 房间空气调节器
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1835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GB/T 13350 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
GB 14536.1-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14536.10-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器 温度敏感控制器的特殊要求
GB 16400 绝热用硅酸铝棉及其制品
GB/T 16803-2018 供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
JG/T 286 低温辐射电热膜
JG/T 538 建筑用碳纤维发热线
JB/T 2379 金属管状电热元件
JB/T 4088 日用管状电热元件
条文说明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供暖散热器 electric heating radiator
以电为能源,将电能转化成热能,通过温度控制器实现供暖控制的散热器。
[来源:GB/T 16803-2018-2.2.3.1]
3.2 建筑用电供暖散热器 electric heating radiator for space heating
固定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电供暖散热器,简称为电暖器。
3.3 直接作用式电供暖散热器 direct-acting electric heating radiator
将电能直接传到建筑物内的电供暖散热器,也称直热式电暖器。
[来源:GB/T 16803-2018-2.2.3.2]
3.4 蓄热式电供暖散热器 thermal storage electric heating radiator
将电能通过蓄热介质进行储存,在需要时将所储存的热量用于建筑物供暖的电供暖散热器,简称为蓄热式电暖器。
[来源:改写GB/T 16803-2018-2.2.3.3]
3.5 控温器 thermostat
一种周期性的温度敏感控制器,它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使温度保持在两个特定值之间,而且其中可以有由使用者进行设定的装置。
[来源:GB 14536.1-2008-2.2.6]
3.6 限温器 temperature limiter
一种温度敏感控制器,它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使温度保持低于或高于某一特定值,而且其中可以有由使用者进行设定的装置。
注:限温器可以是自动或人工复位型。在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周期内不能进行逆向操作。
[来源:GB14536.1-2008-2.2.7]
3.7 房间控温器 room thermostat
独立安装式的或装入式的,用于控制居住空间温度的控制器。
[来源:GB 14536.10-2008-2.2.101]
3.8 额定输入功率 rated power input
由制造商为产品规定的输入功率。
[来源:GB 4706.1-2005-3.1.4]
3.9 输入功率 power input
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条件下稳定运行时测得的电暖器输入功率。
3.10 蓄热耗电量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蓄热式电暖器在最大蓄热工况和最大放热工况下连续24h工作,完成一次蓄热过程所输入的总电量。
3.11 蓄热量 heat storage capacity
蓄热式电暖器在最大蓄热工况和最大放热工况下连续24h工作,在放热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累积值。
3.12 蓄热率 effective thermal release rate
蓄热式电暖器蓄热量与蓄热耗电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3.13 漏热量 heat leakage
蓄热式电暖器在最大蓄热工况和最大放热工况下连续24h工作,在蓄热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累积值。
条文说明
4分类和标记
4.1 分类
电暖器产品代号为DNQ。
4.1.1 按供热方式分类
——直热式电暖器,代号为Z;
——蓄热式电暖器,代号为X。
4.1.2 按规格分类
以产品额定输入功率值表示不同规格分类,单位为瓦(W)。
4.1.3 按传热方式分类
——对流式电暖器,自然对流方式代号为R;强制对流方式代号为Q;
——辐射式电暖器,代号为F。
4.1.4 按安装形式分类
——吊装式电暖器,代号为D;
——壁挂式电暖器,代号为B;
——落地式电暖器,代号为L;
——其他形式电暖器,代号为T。
4.2 标记

示例1:DNQ-Z1000FB表示额定输入功率为1000W的壁挂安装辐射式直热式电暖器;
示例2:DNQ-X2400QL表示额定输入功率为2400W的落地安装强制对流式蓄热式电暖器。
条文说明
5部件材料及其他
5.1 电暖器所用的电热元件应符合JB/T2379、JB/T4088、JG/T 286、JG/T 538的规定,电暖器结构设计应易于维修和更换电热元件。
5.2 电暖器内部布线、所用元件和电源连接及外部软线应符合GB4706.1的规定;内部电气连接用导线应耐受电暖器工作时产生的高温,且具有阻燃性;温控器和限温器应符合GB 14536.1和GB 14536.10的规定;电暖器所用配件在使用工况下应能保证产品正常运行。
5.3 蓄热式电暖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a)所用的蓄热材料性能应稳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对人身和环境产生危害。
b)所用保温隔热材料应为不燃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应符合GB/T 3003、GB/T 11835、GB/T 13350和GB 16400的规定。保温材料的安装应均匀、平整且牢固。
c)内部电气连接用导线、控制元件等应耐高温,且与加热元件、蓄热体之间应有隔离措施。
5.4 幼儿园、老年人照料设施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所使用电暖器应加装防护措施。
5.5 用于民用厨房、浴室的电暖器应满足IP24及以上的要求,工业场所使用的电暖器应满足使用场所要求的IP防护等级。
条文说明
93'>《建筑用电供暖散热器》JG/T236-2022 附录A(规范性)蓄热式电供暖散热器热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A.1 测试装置
A.1.1 热性能测试装置
蓄热式电暖器热性能测试应在量热器中进行,量热器应按照A.1.3的要求制作
A.1.2 电参数控制及测试要求
蓄热式电暖器的电压应控制在额定电压的100%±2%以内,频率应控制在额定频率的100%±2%以内,需要采集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及累积电量等参数。所使用的电压表、电流表、频率表、功率表的准确度均不应低于0.5级。
A.1.3 量热器
A.1.3.1 一般描述
量热器由一个一侧有进气口且对面一侧有出气口的箱体组成,出气口装有一个能提供箱内恒定空气流量的风扇。量热器结构示意图如图A.1所示。量热器适用于最大热量输出为10kW且尺寸不超过长为1600mm、宽为650mm、高为1000mm的蓄热式电暖器。
A.1.3.2 结构
a)量热器外保温材料热阻应大于2.5K/W。
b)圆柱形出气口通过斜平面连接到箱体上,量热器内所有的锐边都应修圆磨光以减少空气扰动。
c)为确保箱壁密闭,量热器门和内壁之间的连接处宜使用硅橡胶粘合密闭,并在内表面另外粘一层薄纸,宜使用经合成树脂浸透过的玻璃纤维加固外表面或边缘。
A.1.3.3 温度测量和风量测量
a)通过20个位于进气口的温度测点(如图A.2所示)和20个位于出气口的温度测点(如图A.3所示)测量流过量热器的空气平均温升,温升值宜小于15℃,温度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1℃。如采用热电偶,应串联测量(如图A.4所示),测量结果应使用0.5级数据采集仪记录。
b)出气口风量测量应使用喷嘴,风量测量段应参照GB/T 7725-2004中附录D的要求制作,测量误差不应大于2%。


A.2 蓄热性能和放热性能测试方法
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和放热过程总时间应为24h。测试内容应包含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测试报告中应给出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曲线。
A.2.1 蓄热耗电量、蓄热时间和放热时间测试
a)将蓄热式电暖器安装在图B.1所示的试验小室内,控制室内环境温度为18℃±0.3℃。
b)进行第一次蓄热和放热过程的测试。启动蓄热式电暖器电源并以额定输入功率正常工作,蓄热式电暖器按照最大蓄热状态(蓄热控制装置设定在最大位置,风门或风机等散热的控制装置都设定在最小位置)运行,到达蓄热终止(控制点温度达到温度设定值上限或者测试时间达到蓄热时间设定值)时,断开电源,以最大放热状态(风门或风机等散热的控制装置都设定在最大位置)运行,直至24h结束。
c)将蓄热式电暖器放入量热器中,接通蓄热式电暖器电源,进行第二次蓄热和放热过程测试。以最大蓄热状态蓄热,直至再次出现蓄热终止,测试第二次蓄热过程中的累积电量和蓄热时间。蓄热耗电量为第二次蓄热过程的累积电量,单位为kWh,精确到±0.1kWh。蓄热时间是从第一次放热终止到第二次蓄热终止所用的时间,单位为h,精确到±0.1h。
A.2.2 蓄热量、漏热量和蓄热率测试
A.2.2.1 试验步骤
a)在第二次蓄热过程终止后,控制量热器进风口温度为18℃±0.3℃,断开蓄热式电暖器电源,以最大放热状态进行放热试验,直至放热终止(当控制点温度达到温度设定值下限或达到放热时间设定值时)。测试第二次放热过程中流过量热器的空气流量及量热器出气口和进气口空气温度,该放热过程中放散到空气中的热量即为蓄热量。测试第二次蓄热终止到第二次放热终止所用的时间即为放热时间,单位为h,精确到±0.1h。
b)在完成第二次蓄放热过程后,接通蓄热式电暖器电源,继续按照最大蓄热状态运行,进行第三次蓄放热过程测试。测试第三次蓄热过程中流过量热器的空气流量及量热器出气口和进气口空气温度,该蓄热过程放散到空气中的热量即为漏热量。测试第三次蓄热过程的累积电量,如果第三次蓄热过程中的累积电量与第二次蓄热过程累积的电量(即蓄热耗电量)的偏差不大于10%,则试验结束,否则需要改变风量重新进行试验。
c)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蓄热和放热过程中空气流量和温度的采样周期不应大于1min。
A.2.2.2 蓄热量计算
蓄热量等于蓄热式电暖器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放散到空气中的热量的累积值,计算时对瞬时散热量进行积分,或在放热过程中采用对所有采样时刻的瞬时散热量的平均值乘以蓄热时间的方法进行计算。蓄热量应按式(A.1)进行计算。
式中:
Qrb——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rb——蓄热式电暖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的瞬时散热速率,单位为千瓦(kW);
ave(qrb)——蓄热式电暖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所有采样时刻瞬时散热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千瓦(kW);
Δt'b——蓄热式电暖器第二次放热过程的放热时间,单位为小时(h)。
蓄热式电暖器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的瞬时散热量应按式(A.2)进行计算。
式中:
qrb——蓄热式电暖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的瞬时散热量,单位为千瓦(kW);
Lib——通过量热器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³/s);
Cp——空气比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开[kJ/(kg·K)];
t1b——量热器进气口的空气采样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2b——量热器出气口的空气采样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Vn——空气比容,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³/kg)。
A.2.2.3 漏热量计算
漏热量等于蓄热式电暖器在第三次蓄热过程中放散到空气中热量的累积值,计算时可对瞬时散热量进行积分,或在蓄热过程中采用对所有采样时刻的瞬时散热量的平均值乘以蓄热时间的方法进行计算。漏热量应按式(A.3)进行计算。
式中:
Qra——蓄热式电暖器的漏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ra——蓄热式电暖器第三次蓄热过程中的瞬时散热量,单位为千瓦(kW);
ave(qra)——蓄热式电暖器第三次蓄热过程中所有采样时刻瞬时散热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千瓦(kW);
Δt'a——蓄热式电暖器第三次蓄热过程的蓄热时间,单位为小时(h)。
蓄热式电暖器在第三次蓄热过程中的瞬时散热量应按式(A.4)进行计算。
式中:
qra——蓄热式电暖器第三次蓄热过程中的瞬时散热量,单位为千瓦(kW);
Lia——通过量热器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³/s);
Cp——空气比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开[kJ/(kg·K)];
t1a——量热器进气口的空气采样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2a——量热器出气口的空气采样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Vn——空气比容,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³/kg)。
A.2.2.4 测试必要条件
试验得到的蓄热式电暖器蓄热量和漏热量之和与蓄热耗电量的偏差应为±10%,应按式(A.5)进行计算:
式中:
Qra——蓄热式电暖器的漏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rb——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r——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A.2.2.5 蓄热率计算
蓄热率是蓄热量与蓄热耗电量的比值,应按式(A.6)进行计算:
式中:
η——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率,单位为百分号(%);
Qrb——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r——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条文说明
附录B(规范性)建筑用电供暖散热器测试环境及要求
B.1 电暖器试验装置
B.1.1 电暖器试验装置示意如图B.1所示。
B.1.2 试验装置内空气温度可按要求调节,结构尺寸及参数应符合表B.1的要求。
B.1.3 基准点温度计应布置在试验装置中心轴线上,距试验装置地面750mm。温度测量误差应为±0.1℃。
B.1.4 在每条距两面相邻墙1000mm处的垂直线上(共4条线),分别距地750mm和1500mm的2点(共8个测点)设置空气温度测点,空气温度测量误差应为±0.2℃。
B.1.5 试验装置内风速测点布置位置如图B.1所示,应尽可能接近基准点空气温度测点的位置。
B.2 试验要求
B.2.1 电暖器应与安装位置所在壁面平行,并对称于该壁面的中心线;按照说明书要求将电暖器安装于试验装置内,落地式安装的电暖器安装时距离墙面不应小于50mm。
B.2.2 所有温度传感器均应设置防直接辐射措施。测试时(除房间控温器外),试验装置内基准点空气温度应保持在18℃±1℃,基准点空气温度与其平均值的最大偏差不应大于0.2℃,8个空气温度测点与其平均值的最大偏差不应大于1℃。温度采样周期不应大于1min。
B.2.3 测试过程中,试验装置内风速应满足表B.1的要求,风速采样周期不应大于5min。
条文说明
附录C(规范性)建筑用电供暖散热器产品性能分级及评定原则
C.1 产品性能分级
根据节能性和舒适性的原则,对于普通民用场所使用的电暖器,其性能等级可分为三级,直热式电暖器应满足表C.1的要求,蓄热式电暖器应满足表C.2的要求。

C.2 产品性能分级评定原则
电暖器应依据用户或生产厂家的要求进行性能等级评定。依据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达到本标准要求的电暖器方可进行性能等级的评定。
条文说明
本文链接:/guifan/3215.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