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
摘要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级、选址与布局、设施配置和应急转换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场地和建筑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术语和定义
- 应急避难场所: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期间,为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提供场所和服务的场地和建筑。
- 避难单元:应急避难场所中具备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 基本设施:为保障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设置的配套设施。
- 一般设施:为改善避难人员生活条件,在基本设施基础上增设的配套设施。
- 综合设施:为提高避难人员生活条件,在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基础上增设的配套设施。
分级
应急避难场所按安置时限和功能分为三级:
-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长期避难场所,避难时间30天以上。
- Ⅱ级应急避难场所:中短期避难场所,避难时间3天至30天(含30天)。
- Ⅲ级应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用于紧急疏散居民,避难时间一般在3天以内。
选址与布局
选址
- 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和恶劣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域。
- 场地地形平坦,周边道路畅通,交通便利。
- 远离重要经济目标。
- 应急避难场所与重大危险源之间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 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
建筑安全要求
- 公共建筑和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须符合抗震、抗风及防洪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应加固改造后使用。
布局
- 区域划分:按功能划分人员避难区域、综合保障区域和出入口交通集散区域。
- 避难单元划分:规模较大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划分避难单元,每个避难单元应设指挥、生活、消防、医疗、物资储备、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
- 出入口基本要求:出入口数量、宽度应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并与疏散道路连接。
- 疏散道路基本要求:疏散道路的数量和宽度应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 通行道路基本要求:场内通行道路的数量、宽度、转弯半径等应满足人员行动、消防车辆和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通行的需要。
- 无障碍基本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内各类设施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无障碍设置。
- 防火安全带基本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外围四周应设置防火安全带,宽度应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设施配置
基本设施
- 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包括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等系统。
- 应急集结区:提供短时间使用的露天避难场地。
- 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设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 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供水管网、供水车、储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设置净水设备。
- 应急供电设施:可设置多回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也可设置移动式发电机组。
- 应急通风设施: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 应急厕所: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
- 应急照明: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 应急标志标识:包括区域位置指示和警告标识。
一般设施
- 应急篷宿区:设置帐篷或活动简易房。
-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储备粮食、医疗药品、器材等应急物资。
-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为可移动式,并实行分类储运。
- 应急排污系统:设置污水排放管线和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 应急消防设施:配置灭火工具或器材设施。
- 应急停车场:设置应急车辆停车场。
综合设施
- 应急指挥中心:收集、传达、分析各种信息,处理、组织、指挥应急避难场所内一切行动的场所。
- 应急停机坪:供直升机起降的场所。
- 应急洗浴设施:可结合应急厕所设置,或设置移动式洗浴设施。
本文链接:/guifan/7786.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