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
Standard for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 标准编号: GB/T 51129-2015
- 发布日期: 2015年8月27日
- 实施日期: 2016年1月1日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编部门与批准部门
- 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出版发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893号
现批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129-2015,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设计阶段评价;5. 建造过程评价;6. 管理与效益评价。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835)。
主编单位与参编单位
- 主编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参编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北方工业大学、博洛尼旗舰装饰装修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万融现代建筑产业有限公司、远大住宅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公司、深圳市花样年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主要起草人员
- 叶明、黄小坤、杨榕、樊则森、武洁青、杜阳阳、李然、谭宇昂、龙玉峰、纪颖波、陶炜、李世钟、张波、钟志强、县创峰、张剑、胡育科、张明祥、方鸿强、徐国军、尉家鑫、赵丰东、尹德潜
主要审查人员
- 毛志兵、童悦仲、顾勇新、李晓明、刘坤伟、刘刚、朱兆睐、刘明、杨恩忠
技术内容
1.0.1 目的
为规范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标准。
1.0.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评价。
1.0.3 评价原则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导向性,有利于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
1.0.4 其他要求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 工业化建筑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 预制构件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结构构件。
- 建筑部品 (Construction Component): 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通常由多个建筑构件或产品组合而成。
- 预制率 (Precast Ratio): 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部分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 装配率 (Assembled Ratio): 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 协同设计 (Collaborative Design): 工业化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协同配合,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的满足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建筑装修要求的一体化设计。
本文链接:/guifan/6861.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