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retrofitting of heating system on energy efficiency
GB/T 50893-201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11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为围家标准,编号为GB/T 50893-2013,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8月8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汀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的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节能查勘;4.节能评估;5.节能改造;6.施工及验收;7.节能改造效果评价。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莲路甲5号北京建设大厦1001A室,邮政编码:100055)。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硕人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石家庄工大科雅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辽宁直连高层供暖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华远意通供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晟龙世纪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佳德联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通诚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金房暖通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
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供热科技处
沈阳市供热管理办公室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鲁丽萍 刘慧敏 史登峰 刘兰斌 谭利华 郭维祈 赫迎秋 孙作亮 刘荣 黄维 齐承英 赵长春 蔡波 刘梦真 王魁林 董景俊 林秀麟 丁琦 赵廷伟 邹志 侯冰 张森栋 尹强 葛斌斌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许文发 廖荣平 张建伟 李先瑞 陈鸿恩 于黎明 李德英 郭华 李春林 冯继蓓 王军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既有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工作,实现节能减排,制定本规范。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既有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工程。
1.0.3 供热系统包括供热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暖系统。供热系统的热源包括热电厂首站、区域锅炉房或其他热源形式。
▼ 展开条文说明
1.0.4 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工作应包括供热系统节能查勘、供热系统节能评估、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及节能改造后的效果评价。
▼ 展开条文说明
1.0.5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宜以一个热源或热力站的供热系统进行实施。
▼ 展开条文说明
1.0.6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供热集中监控系统 heating centralized monitor and control system
由监控中心、现场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和通信系统组成,具有实现对供热系统的热源、管网、热力站及用户的供热参数自动采集、远程监测和自动调节功能,以保障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为目的的系统。
▼ 展开条文说明
2.0.2 锅炉房集中监控系统 boiler plant centralized monitor and control system
在锅炉本体的控制系统基础上,实现锅炉全自动优化运行的系统。
▼ 展开条文说明
2.0.3 气候补偿系统 outdoor reset control system
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和室内温度,自动调节供热量的系统。
▼ 展开条文说明
2.0.4 分时分区控制系统 zone control system
根据建筑物的供暖需求和用热规律,分区域、分时段对建筑物供热参数进行自动独立管理的控制系统。
▼ 展开条文说明
2.0.5 烟气冷凝回收装置 heat recovery by flue gas condensation
在锅炉烟道中回收烟气中的显热和汽化潜热的冷凝热的装置。
▼ 展开条文说明
2.0.6 锅炉负荷率 load rate of boiler
锅炉实际运行热功率与额定热功率的比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0.7 节能率 energy saving ratio
节能改造后的单位供暖建筑面积减少的能耗与节能改造前单位供暖建筑面积能耗的比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0.8 供热管网输送效率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heating network
供热管网输出总热量与供热管网输入总热量的比值。
2.0.9 多热源系统 multi-source heating system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热源的集中供热系统。
2.0.10 一级供热管网 primary heating network
在设置热力站的供热系统中,由热源至热力站的供热管网。
2.0.11 二级供热管网 secondary heating network
在设置热力站的供热系统中,由热力站至建筑物的供热管网。
2.0.12 热电厂首站 the first station in cogeneration power plant
由基本加热器、尖峰加热器及一级供热管网循环水泵等设备组成,以热电厂为供热热源,利用供热机组抽(排)汽换热的供热换热站。
2.0.13 补水比 ratio of make-up water
供暖期日补水量占供暖系统水容量的百分比。
▼ 展开条文说明
2.0.14 隔压站 pressure insulation station
多级供热管网中,由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等设备组成,起隔绝和降低供热介质压力作用、将换热设备两侧供热管网的水力工况完全隔开的热力站。
3 节能查勘
3.1 一般规定
3.1.1 供热系统在进行节能改造前,应对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查勘和评估。节能查勘工作应包括收集、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并应实地查勘供热系统的配置、运行情况及节能检测等。
▼ 展开条文说明
3.1.2 供热系统各项参数的节能检测应在供热系统稳定运行后,且单台热源设备负荷率大于50%的条件下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小于48h。
▼ 展开条文说明
3.1.3 供热系统节能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GB/T 10180、《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 260、《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1.4 供热系统节能检测使用的仪表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检定合格证或校准证书,且应在有效期内。
3.1.5 节能查勘所收集的供热运行资料应是近1年~2年的实际运行资料。
3.2 热电厂首站
3.2.1 热电厂首站节能查勘应收集、查阅下列资料:
1 竣工图纸、设计图纸及相关设备技术资料、产品样本;
2 供热范围、供热面积、设计供热参数、区域设计供热负荷、首站设计供热负荷;
3 与其连接的热力站的名称、用热单位类型、投入运行的时间及供热天数;
4 多热源系统运行调节模式及调度情况;
5 供热期供热量、供电量、耗汽量、耗水量、耗电量及余热利用量;
6 运行记录:
1) 温度、压力、流量、热负荷等参数;
2) 供热量、耗汽量、耗水量、耗电量及系统充水量、补水量、凝结水回收量;
7 维修改造记录;
8 电价、水价、热价等运行费用基价。
▼ 展开条文说明
3.2.2 热电厂首站节能现场查勘应记录下列内容:
1 供热机组型号、台数、背压、抽汽压力、抽汽量;
2 基本加热器型号、台数、额定供水、回水温度、压力;
3 尖峰加热器型号、台数、额定供水、回水温度、压力;
4 凝结水回收方式、凝结水回收设备型号、台数、额定参数、疏水器类型;
5 一级供热管网补水水源,补水、循环水水处理设备型号、台数;
6 一级供热管网定压方式、定压点;补水泵型号、台数、额定参数;
7 一级供热管网循环泵型号、台数、额定参数;
8 一级供热管网供热量调节方式:
1) 供、回水温度调节方式;
2) 循环水泵定流量或变流量运行调节方式;
3) 供热机组蒸汽量自动调节方式;冬、夏季热、电负荷平衡调节方式;
4) 供热集中监控系统采用情况;
5) 其他耗能设备调节方式;
9 蒸汽流量、供热量、水量计量仪表类型:
1) 基本加热器、尖峰加热器蒸汽流量计量仪表;
2) 一级供热管网供热量计量仪表;
3) 一级供热管网循环水量计量仪表;
4) 补水量、凝结水量计量仪表;
10 供配电系统:
1) 供电来源、电压等级、负荷等级;
2) 电气系统容量及结构;
3) 无功补偿装置;
4) 配电同路设置、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
5) 首站总用电量计量方式;
6)主回路计量、各支回路分项计量方式;
11 一级供热管网系统:
1) 各支路名称;
2) 管径;
3) 调节阀门设置;
12 加热器、管道的保温状况、凝结水回收利用情况及已采取的节能措施等。
▼ 展开条文说明
3.2.3 热电厂首站节能改造节能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基本加热器、尖峰加热器:
1) 热源侧的蒸汽压力、温度、流量、热负荷;
2) 负荷侧的一级供热管网供水、回水压力、温度、循环水量、热负荷、供热量;
3) 加热器凝结水压力、温度、流量;
4) 加热器、热力管道表面温度;
5) 当有多个供热回路时,应检测每个回路的供水、回水压力、温度、流量、热负荷、供热量;
2 一级供热管网循环水泵:
1) 水泵进口、出口压力;
2) 水泵流量;
3 水质、补水量:
1) 加热器凝结水水质;
2) 供热管网循环水、补水水质;
3) 供热管网补水量;
4 供配电系统:
1) 变压器负载率、电动机及仪表运行状况;
2)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功率因数、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含量、电压偏差;
5 循环水泵、补水泵、凝结水泵等用电设备的输入功率。
▼ 展开条文说明
3.3 区域锅炉房
3.3.1 区域锅炉房节能改造应收集、查阅下列资料:
1 竣工图纸、设计图纸及相关设备技术资料、产品样本;
2 维修改造记录;
3 运行记录:
1) 温度、压力、流量、热负荷、产汽量等参数;
2) 燃料消耗量、供热量、供汽量、耗水量、耗电量及系统充水量、补水量、凝结水回收量等;
4 供热范围、供热面积、设计供热参数、锅炉房设计供热负荷、与锅炉房连接的热力站名称、热用户类型、负荷特性、投入运行的时间、供热天数;
5 多热源系统运行调节方式及调度情况;
6 供暖期供热量、耗汽量、耗水量、耗电量、燃料消耗量;
7 燃料价、电价、水价、热价等运行费用基价;
8 设计燃料种类、实际燃用燃料种类,燃煤的工业分析、入炉煤的粒度、入场和入炉燃料低位热值等。
▼ 展开条文说明
3.3.2 区域锅炉房节能改造现场查勘应记录下列内容:
1 热水锅炉的型号、台数、额定供水、回水温度、压力、额定热负荷、额定循环水量;蒸汽锅炉的型号、台数、额定供汽压力、温度、额定供汽量;
2 锅炉配套辅机的炉排、鼓风机、引风机、除尘、脱硫、脱硝设备的型号、台数、额定参数;
3 锅炉运煤、除灰、除渣:
1) 皮带运输机、碎煤机、磨煤机、除渣机、灰渣泵等型号、台数;
2) 额定参数;
4 蒸汽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型号、台数、额定参数;连续排污、定期排污设备型号、台数、额定参数;凝结水回收方式、疏水器类型;
5 锅炉给水水处理设备、除氧设备型号、容量,炉水处理方式;一级供热管网补水水源,补水、循环水水处理设备型号、台数、额定功率;
6 一级供热管网定压方式、定压点;补水泵型号、台数、额定参数;
7 一级供热管网循环泵型号、台数、额定参数;
8 一级供热管网供热量调节方式:
1) 供、回水温度调节方式;
2) 循环水泵流量调节方式;
3) 燃烧系统调节方式,鼓、引风机及炉排转速调节方式;
4) 供热集中监控系统采用情况;
5) 各台锅炉运行时间段调节方式;
6) 其他耗能设备调节方式;
9 蒸汽流量、供热量、水量计量仪表及燃料耗量计量设备类型:
1) 蒸汽流量计量仪表;
2) 供热量计量仪表;
3) 供热管网循环水量计量仪表;
4) 补水量、凝结水量、排污水量计量仪表;
5) 燃料计量方式及计量设备;
10 供配电系统:
1) 供电来源、电压等级、负荷等级;电气系统容量及结构、无功补偿方式;
2) 变压器型号、台数、额定参数;配电回路设置、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
3) 锅炉房总用电量计量方式;主回路计量、各支回路分项计量方式;
11 一级供热管网系统划分情况:各支路名称、管径、调节阀门设置;
12 热回收设备及已采取的节能措施等。
▼ 展开条文说明
3.3.3 区域锅炉房节能改造节能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锅炉:
1) 燃料消耗量、炉排转速;
2) 热水锅炉的供水、回水压力、温度、循环水量、热负荷、供热量;蒸汽锅炉的蒸汽压力、温度、流量、热负荷;给水压力、温度、流量;
3) 凝结水压力、温度、流量;锅炉排污量;
4) 锅炉、热力管道表面温度;
5) 多个供热回路的每个回路的供水、回水压力、温度、流量、热负荷、供热量;
6) 炉膛温度、过量空气系数(含氧量)、炉膛负压、排烟温度、灰渣可燃物含量等;
2 一级供热管网循环水泵:
1) 水泵进口、出口压力;
2) 水泵流量;
3 水质、补水量:
1) 锅炉炉水、给水、凝结水水质;
2) 供热管网循环水、补水水质;
3) 供热管网补水量等;
4 供配电系统:
1) 变压器负载率、电动机及仪表运行状况;
2)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功率因数、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含量、电压偏差;
5 用电设备的输入功率:
1) 循环水泵、补水泵、蒸汽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
2) 锅炉配套辅机包括炉排、鼓风机、引风机、除尘、脱硫设备;
3) 锅炉运煤除渣包括磨煤机、皮带运输机、提升机、除渣机等。
▼ 展开条文说明
附录F 管网水力平衡优化
F.0.1 水力平衡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优化管网布局及调整管径应使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相对差额的计算值达到最小;
2 在干、支管道或换热末端处应设置水力平衡及调节阀门;
3 在经济技术比较合理前提下,一次管网可采用分布式变频泵方式;
4 在经济技术比较合理前提下,二次管网可采用末端混水方式。
F.0.2 水力平衡装置及调控阀门的选用应根据下列条件确定:
1 供热管网形式;
2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模式;
3 热计量及温控形式;
4 设计流量、压差;
5 产品的相关技术参数。
▼ 展开条文说明
F.0.3 水力平衡调节阀门的应用应符合下列原则:
1 水力平衡阀应用于定流量系统、部分负荷时压差和流量变化较小的变流量系统,不应用于部分负荷时压差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变流量系统;
2 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应用于特定位置流量恒定的定流量系统,不应用于变流量系统;
3 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应用于部分负荷时压差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变流量系统、被改造为变流量系统的定流量系统,或其他需要维持系统内某环路资用压差相对恒定的场合;
4 动态压差平衡型电动调节阀可用于变流量系统的末端温控,或其他需兼顾水刀平衡与控制的场合。
▼ 展开条文说明
F.0.4 对于下列情况,可通过增加楼前混水装置(图F.0.4)进行调节:
1 建筑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及资用压差参数与供热管网不符,且条件受限,无法实现建筑内采暖系统与供热管网间接连接时;
2 实现供热管网大温差小流量、楼内供暖系统小温差大流量用热时;
图F.0.4 楼前混水系统示意图
3 供热系统水力失衡。
▼ 展开条文说明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 50093
3《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3
4《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
5《工业锅炉水质》GB/T 1576
6《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4208
7《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 7251.1~7251.4
8《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GB/T 10180
9《调速电气传动系统 第2部分:一般要求低压交流变频电气传动系统额定值的规定》GB/T 12668.2
10《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1部分:额定电压 1kV(Um=1.2kV)和3kV(Um=3.6kV)电缆》GB/T 12706.1
11《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3部分:额定电压35kV(Um=40.5kV)电缆》GB/T 12706.3
12《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型铜、铝接线端子和连接管》GB/T 14315
13《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
14《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761
1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
16《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
17《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 173
18《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
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 260
2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28
21《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
22《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技术规范》CJJ/T 185
23《热量表》CJ 128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3223.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