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附条文说明]JGJ55-2011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mix proportion design of ordinary concrete

JGJ 55-2011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22日

实施日期:2011年12月0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第991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55-2011,自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2.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同时废止。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4月22日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5] 84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5.混凝土配合比计算;6.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7.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与2000年以后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2.增加并突出了混凝土耐久性的规定;3.修订了普通混凝土试配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强度标准差;4.修订了混凝土水胶比计算公式中的胶砂强度取值以及回归系数αa和αb;5.增加了高强混凝土试配强度的计算公式;6.增加了高强混凝土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推荐表。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云南建工混凝土有限公司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宁波金鑫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沈阳飞耀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深圳市富通混凝土有限公司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天津港保税区航保商品砼供应有限公司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麒麟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建研建材有限公司

                  金华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西麦斯(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津贝尔建筑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张家口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丁威 冷发光 艾永祥 赵顺增 韦庆东  肖保怀 王元 张秀芳 钟安鑫 李章建 王惠玲 王新祥 陆士强 周永祥 田冠飞 丁铸 朱广祥 胡晓波 刘良季 吴义明 王文奎 张锋 刘雅晋 侯翠敏 季宏 齐广华 尚静媛 谢凯军 姜博 王鹏禹 毛海勇 刘源 戴会生 李路明 费恺 何更新 纪宪坤 王晶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石云兴 郝挺宇 罗保恒 闻德荣 蔡亚宁 朋改非 封孝信 王军 李帼英 高金枝

▼ 展开条文说明

1总则

1      

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2.1.1  普通混凝土  ordinary concrete

   干表观密度为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2  干硬性混凝土  stiff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3  塑性混凝土  plastic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  流动性混凝土  flowing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2.1.5  大流动性混凝土  high flowing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60mm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6  抗渗混凝土  impermeable concrete

   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7  抗冻混凝土  frost-resistant concrete

   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8  高强混凝土  high strength concrete

   强度等级不低于C60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9  泵送混凝土  pumped concrete

   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10  大体积混凝土  mass concrete

   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

▼ 展开条文说明

2.1.11  胶凝材料 binder

   混凝土中水泥和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 binder content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活性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 展开条文说明

2.1.13  水胶比 water-binder ratio

   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 展开条文说明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  percentage of mineral admixture

   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  percentage of chemical admixture

   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 展开条文说明

2.2 符号

2.2

fb——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fce——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MPa);

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i——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ma——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外加剂用量(kg/m3);

ma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外加剂用量(kg/m3);

mb——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kg/m3);

mb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kg/m3);

m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

mc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

m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m3);

mf——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kg/m3);

mf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kg/m3);

mfcu——n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

mg——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3);

mg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3);

ms——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3);

ms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3);

mw——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mw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m′w0——未掺外加剂时推定的满足实际坍落度要求的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m3);

n——试件组数,n值应大于或者等于30;

Pt——6个试件中不少于4个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压值(MPa);

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

W/B——混凝土水胶比;

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

αa、αb——混凝土水胶比计算公式中的回归系数;

β——外加剂的减水率(%);

βa——外加剂的掺量(%);

βf——矿物掺合料的掺量(%);

βs——砂率(%);

γ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

γf——粉煤灰影响系数;

γs——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

δ——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

ρc——水泥密度(kg/m3);

ρc,c——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计算值(kg/m3);

ρc,t——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kg/m3);

ρf——矿物掺合料密度(kg/m3);

ρ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s——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w——水的密度(kg/m3);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及其他力学性能、拌合物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所采用的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 展开条文说明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4  除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外,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3.0.4的规定。

表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 展开条文说明

3.0.5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1的规定,预应力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2的规定。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采用掺量大于30%的C类粉煤灰的混凝土应以实际使用的水泥和粉煤灰掺量进行安定性检验。  

表3.0.5-1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注:1 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

       2 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3 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表3.0.5-2 预应力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注:1 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

       2 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3 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表3.0.6的规定,其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的规定。

表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 展开条文说明

3.0.7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引气剂掺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3.0.7的规定,最大不宜超过7.0%。

表3.0.7 混凝土最小含气量

   注:含气量为气体占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

▼ 展开条文说明

3.0.8  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设计要求的工程,宜掺用适量粉煤灰或其他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3;对于矿物掺合料碱含量,粉煤灰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6,粒化高炉矿渣粉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2。

▼ 展开条文说明

4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4.0.1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fcu,0≥fcu,k+1.645σ        (4.0.1-1)

式中: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2  当设计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fcu,0≥1.15fcu,k     (4.0.1-2)

▼ 展开条文说明

4.0.2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具有近1个月~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且试件组数不小于30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

     (4.0.2)

式中: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fcu,i——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

     mfcu——n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

     n——试件组数。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3.0MPa时,应按式(4.0.2)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应取3.0MPa。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小于C60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4.0MPa时,应按式(4.0.2)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4.0MPa时,应取4.0MPa。

   2  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σ可按表4.0.2取值。

表4.0.2 标准差σ值(MPa)

▼ 展开条文说明

498'>《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附条文说明] 》JGJ 55-2011

本文链接:/guifan/3390.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789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