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 with top-down method
JGJ/T 186-2009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0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422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186-2009,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10月30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 102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设计;5.施工;6.检测与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如皋市福寿路336号,邮编:226500)。
本规程主编单位: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江中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东南大学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天津市勘察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石光明 龚维明 邹科华 穆保岗 沈保汉 褚国栋 周家谟 吴永红 赵艳 程晔 过超 陈小兰 耿中原 黄宏成 刘斌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钱力航 汤小军 蒋明镜 王建华 蔡正银 张孟喜 瞿启忠 金如元 夏长春
▼ 展开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了在逆作复合桩基的设计与施工中保证建筑物基础的安全适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地基土为黏性土及中密、稍密的砂土的逆作复合桩基的设计、施工、检测及验收,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加固;不适用于高灵敏性的黏性土。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逆作复合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检测条件等因素。
▼ 展开条文说明
1.0.4 本规程规定了逆作复合桩基的设计与施工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程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 展开条文说明
1.0.5 采用逆作复合桩基技术的工程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复合桩基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
由基桩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础。
2.1.2 逆作复合桩基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 with top-down method
先进行建筑物基础底板和部分上部结构的施工,而后同时进行上部结构、压桩以及封桩施工的复合桩基。
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F1k——压桩前,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施工到N1层时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F2k——压桩后封桩前,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施工到N2层时上部结构增加的竖向力;
F3k——封桩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增加的竖向力;
F1q——压桩前,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施工到N1层时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F2q——压桩后封桩前,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施工到N2层时上部结构增加的竖向力;
F3q——封桩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增加的竖向力;
F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上部结构总竖向力与承台及承台上土自重;
Gk——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
Mxk、Myk——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作用于承台底面的外力,绕通过群桩形心的x轴、y轴的力矩;
Pp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Fk作用下群桩的竖向力;
P'p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由于封桩后的固结沉降导致原地基土转移给桩体的竖向力(kN);
Ps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Fk作用下地基土的竖向力;
P——压桩力。
2.2.2 抗力和材料性能
E0——土体的变形模量;
Ep——桩身弹性模量;
Es——土的压缩模量;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y——锚固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Kp——群桩刚度;
Kpr——复合桩基刚度;
Kps——复合地基刚度;
Kr——承台刚度;
kp——单桩刚度;
kv——竖向渗透系数;
Pmax——最大压桩力设计值;
Puk——沉桩总阻力标准值;
Psk——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单桥探头比贯入阻力标准值;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sik——单桩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2s——滑移区侧摩阻力;
q3s——挤压区侧摩阻力;
qp——桩端阻力;
s1——压桩前浅基础的沉降;
s2——基础上抬量;
s3——开始压桩至封桩前的沉降;
s4——封桩后的沉降;
Ut1——压桩前,在F1k荷载作用下基础沉降的固结度;
Ut2——封桩前,在荷载F1k+F2k作用下基础沉降的固结度。
2.2.3 几何参数
A——承台底总面积;
Ac——承台底净面积;
Ap——桩端截面积;
Bc——承台的宽度;
d'——锚固筋直径;
H——压缩土层的最远排水距离;
Lc——承台的长度;
l——桩身长度;
la——锚固筋的锚固长度;
lp——桩的入土深度;
l1——无侧阻区土层厚度;
l2——滑移区土层厚度;
l3——挤压区土层厚度;
l2i、l3i——滑移区、挤压区单位土层厚度;
r0——桩半径;
rm——单桩位移影响范围;
rr——承台的等效半径;
rp——单桩等效半径;
u——桩身周长;
Vp——单桩体积;
xi、yi——第i排桩中心至y轴、x轴的距离;
zn——浅基础阶段,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2.2.4 计算系数
Kv——垂直位移系数;
K0——安全系数;
K1——体积变化系数;
K2——施工影响系数;
m——桩端处土层的桩端冲击系数;
n——桩数;
ni——挤压区土的桩周冲击系数;
n0——每个桩孔预埋锚固筋数;
pm——垂直压力作用下的影响系数;
Tv——时间因子;
u1——桩身的压缩变形系数;
α——承台长度与宽度之比;
αrp——复合桩基中群桩对承台的影响系数;
β——桩端土与桩端以下土的剪变模量比;
v——土体泊松比;
ω——与场地有关的系数;
λp——桩的荷载分担比;
λs——地基土的荷载分担比;
λ'——桩土刚度比;
ε——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利用系数;
ζ——单桩极限承载力利用系数;
——修正系数;
ρ——桩端尺寸效应折算系数;
ω——桩身平均剪变模量与桩端土剪变模量比。
3 基本规定
3.0.1 逆作复合桩基设计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 搜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基础及上部结构设计资料等;
2 根据工程要求确定采用逆作复合桩基的目的和技术经济指标;
3 了解当地的施工条件、施工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4 调查邻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了解建筑场地的环境情况。
3.0.2 逆作复合桩基应符合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3.0.3 本规程中的基桩应为受压桩。
▼ 展开条文说明
3.0.4 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和监测,并应做好施工记录。施工结束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
▼ 展开条文说明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逆作复合桩基应按压桩前、压桩和封桩后三个施工阶段相应的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分析。
▼ 展开条文说明
4.1.2 在进行逆作复合桩基设计时,应按本规程附录A进行变形计算。
4.1.3 对于受水平荷载较大的基桩,其桩身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的验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有关规定。
752'>《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JGJ/T 186-2009附录B 逆作复合桩基验收表格
表B-1 预制桩检查记录
表B-2 逆作复合桩基压桩施工记录
表B-3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4004.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