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51242-2017 ...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GB/T 51242-201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572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242-2017,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年5月27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本规范共分13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传输模型及功能要求、网络组织、传输系统设计、辅助系统、通路组织和网络互通、设备选型及设备配置、局站设备安装及布线要求、传输系统性能指标、电源系统与接地、机房环境条件、维护工具及仪表配置等。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相关资料寄送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首体南路9号主语商务中心3号楼,邮政编码:100048)。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黄为民 陈颖霞 张红 王燕龙 李倩 沈梁 陈明华

主要审查人:高军诗 张敏锋 杨其芳 徐东 刘志刚 李伯中 王悦 张优训

1总则

1

1.0.1 为统一和规范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SDH和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

1.0.3 工程设计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1.0.4 工程设计应以保证通信质量为基础,进行多方案比较,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

1.0.5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设备、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1.0.6 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2.1.1 假设参考通道 hypothetical reference path,HRP

假设参考通道(HRP)是指在完成信号产生和终结功能的两个设备之间用来传送一种规定速率的数字信号的全部手段。

2.1.2 SDH数字段 SDH digital section

SDH数字段是指一个由STM-M复用段所支持的STM-N(N≤M)支路输入口至支路输出口之间的路径(图2.1.2)。

图2.1.2 SDH数字段和复用段

2.1.3 假设参考数字段 hypothetical reference digital section,HRDS

假设参考数字段(HRDS)是指具有规定长度和指标规范的数字段,它是构成HRP的一部分,是用作性能指标分配的参考模型。

2.1.4 复用段 multiplex section,MS

复用段(MS)是指两个复用段终端功能之间的一条路径(图2.1.2)。

2.1.5 数字通道 digital path

数字通道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数字段组成的某一固定速率接口间的链路。

2.1.6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 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MSTP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IP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并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平台。

2.2符号

2.2

ADM(Add and Drop Multiplexer) 分插复用器

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 自动交换光网络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

AU(Administration Unit) 管理单元

AUG(Administration Unit Group) 管理单元组

BA(Booster Amplifier) 功率放大器

B3ZS(Bipolar with Three-Zero Substitution) 3零取代双极性码

BBER(Background Block Error Ratio) 背景误块比,背景差错块比

BER(Bit Error Ratio) 误码率,误比特率,比特差错比

BITS(Building Integrated Timing Supply) 大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

BISPO(Bring Into Service Performance Objective) 投入业务性能指标

C(Container) 容器

CDV(Cell Delay Variation) 信元时延变化

CER(Cell Error Ratio) 信元差错率

CLR(Cell Lost Ratio) 信元丢失率

CLP(Cell Loss Priority) 信元丢弃优先

CMI(Coded Mark Inversion) 编码传号反转码

CTD(Cell Transmission Delay) 信元传送时延

CoS(Class of Service) 业务分类

DCN(Dat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数据通信网

DXC(Digital Cross Connect Equipment)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DF(Digital Distribution Frame) 数字配线架

EMS(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网元管理系统

EPL(Ethernet Private Line) 以太专线

EPLn(Ethernet Private Local network) 以太专用局域网

ES(Errored Second) 误码秒,误块秒

ESR(Errored Second Ratio) 误码秒比,误块秒比

EVPL(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ine) 以太虚拟专线

EVPL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ocal network) 以太虚拟专用局域网

GFP(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 通用成帧规程

HDB3(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HRDS(Hypothetical Reference Digital Section) 假设参考数字段

HRP(Hypothetical Reference Path) 假设参考通道

IG(International Gateway) 国际接口局

IP(Interworking Protocol) 网间互联协议

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

LAN(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LAPS(Link Access Procedure-SDH) 链路接入协议-SDH

LCAS(Link Capacity Adjustment Scheme)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LCT(Local Craft Terminal) 本地维护终端

LSP(Label Switched Path) 标记交换路径

MAC(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

MADM(Multiple-Add and Drop Multiplexer) 多光口分插复用器

MLM(Multi-Longitudinal Mode Laser) 多纵模激光器

MPI(Main Path Interface) 主通道接口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

MSP(Multiplex Section Protection) 复用段保护

MSTP(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 多业务传送节点

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网络管理系统

ODF(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 光纤配线架

PA(Pre-Amplifier) 前置放大器

PC(Plane Connection) 平面连接

PDC(Passive Dispersion Compensator) 无源色散补偿器

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准同步数字系列

PEP(Path End Point) 通道端点

PMD(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 偏振模色散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 点对点协议

PVC(Permanent Virtual Connection) 永久虚连接

QoS(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EG(Regenerator) 再生器

rms(radical mean square) 均方根

RPR(Resilient Packet Ring) 弹性分组环

RSTP(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 快速生成树协议

X(Receiver) 接收机

Ses 误码秒S值

Sses 严重误码秒S值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

SES(Severely Errored Second) 严重误码秒,严重误块秒

SESR(Severely Errored Second Ratio) 严重误码秒比,严重误块秒比

SLM(Single-Longitudinal Mode Laser) 单纵模激光器

SMS(Sub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子网管理系统

SNCP(Subnetwork Connection Protection) 子网连接保护

SPM(Self-Phase Modulation) 自相位调制

STM(Synchronous Transport Module) 同步传送模块

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 生成树协议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复用

TM(Termination Multiplexer) 终端复用器

TU(Tributary Unit) 支路单元

TUG(Tributary Unit Group) 支路单元组

TX(Transmitter) 发送机

VC(Virtual Container) 虚容器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

VP(Virtual Path) 虚通道

VPG(Virtual Path Group) 虚通道组

WAN(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

WDM(Wavelength Division Nultiplexing) 波分复用

3传输模型及功能要求

3.1传输模型

3  传输模型及功能要求

3.1  传输模型

3.1.1  HRP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两个用户(通道端点)间的国际最长假设参考通道(HRP)应为27500km,应包括两个终端国和最多四个中间国,每个中间国可具有一或两个国际接口局(入局或出局)(图3.1.1-1)。

图3.1.1-1  全程端到端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组成

PEP-通道端点;IG-国际接口局

   2  国内标准最长HRP应为6900km(图3.1.1-2),应包括长途网、中继网、接入网,其中长途网和中继网部分最长假设参考通道(HRP)应为6800km。

3.1.1  国内长途网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HRDS应为420km和280km。本地传输网的HRDS应为280km和50km。

图3.1.1-2  国内标准最长假设参考通道组成

▼ 展开条文说明

3.2系统速率与复用结构

3.2  系统速率与复用结构

3.2.1  SDH信号比特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 SDH信号比特率

▼ 展开条文说明

3.2.2  基本复用结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T 15941的有关规定(图3.2.2)。

图3.2.2  基本复用结构

   注:44736kbit/s接口主要用作传送图像业务。

445'>《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1242-2017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GB/T 7611

《同步数字体系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技术要求》GB/T 20185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19286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T 1594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 50689

《光同步传送网技术体制》YDN 099

《同步数字体系(SDH)设备功能要求》YD/T 1022

《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络节点接口》YD/T 1017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YD/T 1238

《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络性能技术要求 抖动和漂移》YD/T 1299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弹性分组环(RPR)功能部分》YD/T 134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功能部分》YD/T 1474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1部分:基本原则》YD/T 1768.1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2部分:网络管理系统(NMS)功能》YD/T 1620.2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3部分:网元管理系统(EMS)-网络管理系统(NMS)接口功能)》YD/T 1620.3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4部分:网元管理系统(EMS)-网络管理系统(NMS)接口通用信息模型》YD/T 1620.4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5部分:基于IDL/IIOP技术的网元管理系统(EMS)-网络管理系统(NMS)接口信息模型》YD/T 1620.5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电缆、光缆技术要求》YD/T 926.2

《中小型电信机房环境条件要求》YD/T 1712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YD/T 1821

《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 5003

《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YD/T 5026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 5040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

《SDH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T 5080

《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规范》YD/T 5089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 第2部分:以太网用户网络接口(UNI)的网结节点接口(NNI)》YD/T 1948.2

《同步数字体系(SDH)STM-256总体技术要求》YD/T 2273

《基于SDH传送网的同步网技术要求》YD/T 1267

《SDH设备技术要求——时钟》YD/T 900

本文链接:/guifan/4660.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789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