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文说明:
6 墙 体 及 装 饰 工 程
本节从设计、施工、检测等各角度在砌体墙和钢筋混凝土墙及其内外装饰层等方面提出了裂缝与渗漏的防控措施。
6.1 设 计
6.1.1 剪力墙随着温度变化会产生热胀冷缩变形,洞口由于温度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开裂,故采取构造补强钢筋的方式保证剪力墙的强度和抗裂,从而减少裂缝产生,补强钢筋直径及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由设计单位计算配置。
6.1.2 墙体装饰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抹灰工程中抹灰砂浆实际厚度情况,规定了内墙、外墙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基层的抹灰层厚度。
2 玻璃纤维网格布是有经纬两向玻纤束编织而成,通常经向为直束,而纬向为尚可有少量伸长的绕织束,故纬向束的约束变形能力不如经向束。调研发现有的墙体虽然采用了玻璃纤维网格布,由于仅为一层,且纬向顺着变形方向,依然出现了不少的裂缝;采用两层网格布的纬向相互垂直布置后,墙体再未开裂。
6.2 施 工
6.2.1 砌体结构
1 实验表明,砌块的上墙含水率直接影响砌体强度和饱满度,因此,应严格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和监理企业的质量技术人员应在每天砌筑前检查砌块的含水率,并做好记录。现场检查的简易方法可采用断砖法,砌块四周融水深度为15mm~20mm可视为合格。
2 不同材质的砌块,因温度线膨胀系数、干缩率等材料性质差异,在结合部易出现裂缝。
3 填充墙拉结筋既是抗震设计的要求,又对防止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间竖向裂缝有一定的作用。折弯压入砖缝后,钢筋拉结力的作用将大大削弱。预埋钢筋拉结筋能有效保证拉结效果,宜优先采用,若不符合砌块模数要求,可采取化学植筋等有效措施进行补救,但为保证质量,植筋应先试验后使用,抽检数量应符合《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规定。
4 规定砌筑高度的主要原因是砂浆凝结硬化需要时间。每日砌筑高度过高,则砖墙累加到底层的自重大,砂浆会被挤出,砖墙容易变形倾斜,破坏砖与砂浆的粘合,进而影响砖墙的整体强度。
6.2.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1 润滑泵管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减石子砂浆在混凝土浇筑初期,能够有效的覆盖在混凝土墙柱根部,解决墙柱烂根问题,但不得集中浇筑,将减石子砂浆根据数量分散至5至10个墙柱构件浇筑。
2 剪力墙模板加固方面,墙根部位属于薄弱环节,易出现涨模漏浆等现象,可借助下层模板最上面一排对拉螺栓孔,固定本层模板,可有效杜绝墙根部涨模、漏浆等质量隐患;混凝土剪力墙和框架柱等根部在模板安装时,楼板混凝土基层不平整,导致剪力墙模板易出现漏浆或麻面现象,经过大量工程实施发现,采用角钢和密封条对模板根部封堵远比木方和砂浆材料配合封堵效果显著,且还可周转使用。
3 混凝土墙孔洞是指因为脚手架、塔吊、施工电梯等穿墙钢管、悬挑型钢形成的,尺寸大于100mm的孔洞。
6.2.3 安装预留洞口
消防箱供水栓口一般设置在箱体侧面,过梁部位无预留洞,配电箱线路进出口一般设置在配电箱上端,根据配电箱进出线管数量和直径,加工钢筋混凝土过梁,并与配电箱相互对应,减少后期剔凿带来的质量隐患。
6.2.4 墙面装饰
1 通过在不同基体材料交接处设置钢丝网片,可有效缓解两种材料因线膨胀系数的差异带来的墙面裂缝,可采用钢丝网、电焊网或钢板网,采用钢钉或射钉加铁片固定,固定点间距不大于300mm。钢丝网直径宜为1.2mm。电焊网丝径或钢板网厚度宜为0.9±0.04mm,网眼尺寸宜为12.7mm×12.7mm。抗裂网片应设垫块,(宜先甩浆再挂网)不得将网紧靠墙面固定。网片应设在不同材料基体结合处,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与混凝土梁、柱、剪力墙、窗台压顶等相交接处、暗埋管线的孔槽处、门窗洞口的角部。应对抹灰面层收缩开裂可在罩面抹灰层内铺贴耐碱玻纤网格布能够有效控制抹灰面层裂缝,网格布宜选用100g/m2
~165g/m2,还应对抹灰层进行洒水养护;
2 界面处理剂中含有高分子物质,涂抹后能起到增加基层与抹灰砂浆之间粘结力的作用,但需要注意加水搅拌均匀,并应满批刮,已全部覆盖基层墙体为准,不宜超过2mm。同时还应注意进行第一遍抹灰的时间,界面砂浆太干,抹灰层涂抹后失水太快,影响强度增长,收缩而产生裂缝;界面砂浆太湿,抹灰层易控制,表面平整度也易保证。
7 楼(屋)面 板 工 程
7.1 设 计
7.1.1 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凸变化时,凹凸变化处楼板应加强配筋及构造措施;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应调整平面或采取加强构造措施。
7.1.2 当阳台挑出长度L≥1.5m时,悬挑板配筋应双层双向配置,悬挑板钢筋伸入楼面板内不小于1.5L,悬挑板根部板厚不小于L/10,且不小于100mm。与悬挑板相邻的室内房间楼板厚度不宜小于悬挑板
根部厚度。
7.1.3 室外悬挑板挑出长度L≥400mm、宽度B≥3000mm时,应配抗裂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7.1.4 建筑物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两侧的现浇板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7.1.5 短跨跨度大于4m的现浇板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应力加强筋,见图7.1.5所示。
7.1.6 当房间平面尺寸不规则时,宜优先选用在板宽变化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梁的方式将楼板分隔,形成规则板块。如因使用功能或其它原因限制无法设置分隔梁时,对于厚度不小于150mm的楼板,应
在板宽变化处增设暗梁,对于厚度小于150mm的楼板,应在不规则板凹角处加强配筋。
7.1.7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7.1.8 屋面板挑檐转角处应配置承受负弯矩的放射状构造钢筋,如图7.1.8所示。
7.1.9 楼板开洞时,当洞的直径或宽度(垂直于构件跨度方面的尺寸)不大于300mm时,可将受力钢筋绕过洞边,不需截断受力钢筋和设置洞边附加钢筋。当洞的直径大于300mm时,应在洞边加设边梁或
在每侧配置附加钢筋。做法如图7.1.9-1、图7.1.9-2、图7.1.9-3所示。
7.1.10 线管接口应保证连接牢固、接口紧密、不渗漏水。
7.1.11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设备、线管的安装都不应破坏防水层。
7.1.12 管道及设备支架穿越保温板处,在其与保温层结合的间隙应采取可靠措施并用中性硅酮密封胶密封。
7.1.13 有接口的液体管道不宜通过电气箱(柜)上方,确有必要时,应考虑电气箱(柜)的防护等级要求,室外电气箱(柜)的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7.1.14 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电压等级相同时),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线管上下混凝土厚度均不得小
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严禁水管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在埋管较集中的部位,管与管不能并列紧密排列,间距不应小于50mm。
7.2 施 工
7.2.1 严格控制钢筋下层网片保护层,根据下层网片的钢筋直径确定保护层垫块的数量,板上层钢筋的马凳间距能够保证上层钢筋网片位置且不应大于1000mm×1000mm。阳台、雨篷等悬挑现浇板马
凳间距不应大于500mm。
7.2.2 现浇板堆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浇板养护时期,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1.2MPa且少于24h时,不应进行后续施工。正常条件下,现浇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周期不宜少于7d/层;
2 吊运、堆放重物时应严格控制施工集中荷载,以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3 模板拆除后,楼(屋)面板施工荷载(含堆载)不得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
4 在楼(屋)面板上吊装、运输、堆放材料、构件时,应采取措施,减轻对楼板的冲击。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5516.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