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6764-2011《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于2011年7月20日发布,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规则起草。该标准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3)提出并归口管理。起草单位包括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国家道路及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中公高科(北京)养护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有潘玉利、程珊珊、孟书涛、曹江、虎丽云、户杨和李强。
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标准概述
范围
本标准详细规定了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的组成、功能、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识与证书以及设备的储存。该标准适用于能够以非稳态速度自动检测路面损坏、平整度、车辙、构造深度、前方图像和地理位置等指标的多功能一体化智能检测系统。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多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GB/T2423系列关于环境试验的标准、GB4208关于防护等级的标准、GB5226.1关于机械电气安全的标准、GB8108关于汽车电子警报器的标准以及JTGH20关于公路技术状况评估的标准。
术语和定义
- 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能够以车流速度自动检测路面损坏、平整度、车辙、构造深度、前方图像和地理位置等路况信息的一体化智能检测系统。
- 纵断面:道路的路线方向。
- 横断面:与道路中线垂直的方向。
- 路面损坏:指导致路面技术状况或使用性能降低的裂缝、坑槽等病害的统称。
- 路面平整度:路面上导致车辆颠簸的不平现象。
- 路面车辙:路面出现的纵向凹陷。
- 路面构造深度:路面表面骨料形成的空隙深度。
组成及功能
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主要由驱动系统、信息采集装置、路面纵断面信息检测装置、路面横断面信息检测装置、前方图像检测装置及相关组件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
- 距离测量:准确定位各类路面损坏及病害的里程或桩号位置。
- 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利用卫星和大地坐标定位装置,以车流速度自动采集地理位置信息。
- 路面损坏检测:利用图像传感装置,以车流速度自动检测并存储包含裂缝等损坏信息的路面图像。
- 路面平整度检测:利用激光传感器等装置,以车流速度自动检测并存储路面纵断面高程变化信息。
- 路面车辙检测:利用激光传感器等装置,以车流速度自动检测并存储路面横断面高程变化信息。
- 路面构造深度检测:利用激光传感器等装置,以车流速度自动检测并存储路面纹理断面高程变化信息。
- 前方图像采集:利用图像信息检测装置,以车流速度自动检测并存储道路前方图像。
- 数据采集软件:具有多指标同步检测功能,主要检测指标应包括地理位置信息、路面损坏、路面平整度、路面车辙、路面构造深度和前方图像。
技术要求
- 整车要求:检测设备外观整洁,部件完好,联结紧固;外部电气设备需具备防静电措施;防护等级不低于IP55。
- 距离测量装置:分辨率应达到毫米级,误差不超过0.1%,且具备防尘、防震能力。
- 地理位置信息采集:设备应具备卫星信号接收能力和将坐标信息与里程信息自动关联的能力。
- 路面损坏检测:设备应能自动识别多种路面损坏,并以10m为单位记录数据。
- 路面平整度检测:设备应能检测不同类型的路面平整度,且检测结果偏差系数Cv应不大于55%。
- 路面车辙检测:设备应具备激光检测能力,确保95%的车辙检测数据与实际车辙偏差小于±3mm。
- 路面构造深度检测:设备应具备激光检测能力,确保构造深度的检测结果偏差系数Cv应不大于5。
- 前方图像采集:图像应纹理清晰,亮度均匀,且检测结果应按照JPEG等格式保存。
- 作业环境适应性:设备应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包括海拔高度、温度、湿度和风速等。
本文链接:/guifan/8199.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