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GB/T50784-2013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n-situ inspe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

GB/T 50784-2013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3 9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第1634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784-2013,自2013年9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2月7日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04] 6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12章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检测、有害物质含量及其作用效应检验、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测、构件尺寸偏差与变形检测、混凝土中的钢筋检测、混凝土构件损伤检测、环境作用下剩余使用年限推定、结构构件性能检验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建议寄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E-mail:standards@cabr.com.cn)。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政工程研究院 北京市建设监理协会 北京智博联科技有限公司 全军工程与环境质量监督总站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邸小坛 彭立新 汪道金 由世岐 崔士起 徐天平 濮存亭 王自强 彭尚银 张元勃 盛国赛 魏利国 王宇新 翟传明 管钧 李栋 汤东婴 王景贤 黄选明 徐骋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陈肇元 高小旺 张国堂 冯力强 吴晓广 胡孔国 刘新生 吴月华 杨健康 吕岩 袁庆华

▼ 展开条文说明

1总则

1    

1.0.1  为规范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工作程序,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正确评价混凝土结构性能,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制定本标准。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和一般构筑物中混凝土结构的现场检测,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的现场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 展开条文说明

2.1.1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  in-situ inspe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

  对混凝土结构实体实施的原位检查、检验和测试以及对从结构实体中取得的样品进行的检验和测试分析。

▼ 展开条文说明

2.1.2  工程质量检测  inspection of structural quality

  为评定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与设计要求或与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符合性所实施的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2.1.3  结构性能检测  inspection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为评估混凝土结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或抗灾害能力所实施的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2.1.4  荷载检验 load test

  通过施加作用力以检验构件的承载力、刚度、抗裂性或裂缝宽度等参数为目的的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2.1.5  复检  recheck

  为验证检测数据的有效性,对已受检的对象所实施的现场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2.1.6  补充检测  additional test

  为补充已获得的数据所实施的现场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2.1.7  重新检测  renewal test

  不计入已有的检测数据和结果,以新的检测数据和结果为准的现场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2.1.8  直接测试方法  method of direct measurement

  直接获得待判定参数数值的检测方法。

2.1.9  间接测试方法  method of indirect measurement

  利用间接的参数并经换算关系获得待判定参数数值的检测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2.1.10  检验批  inspection lot

  由检测项目相同、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等基本相同、环境条件或损伤程度相近的一定数量构件或区域构成的检测对象。

▼ 展开条文说明

2.1.11  个体  individual

  可以单独取得一个检验或检测数据的区域或构件。

▼ 展开条文说明

2.1.12  换算值  conversion value

  在按认可的试验方法建立间接参数与判定参数之间或者非标准状态与标准状态待测参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基础上获得的待测参数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1.13  推定值 reference value

  对样本中每个个体的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一定的规则得到的代表检验批总体性能的统计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1.14  随机抽样  random sampling

  使检验批中每个个体具有相同被抽检概率的抽样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2.1.15  约定抽样  agreed sampling

  由委托方指定且不满足随机抽样原则的样本抽取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2.1.16  计数抽样  method of attributes

  以样本中个体不合格数或不合格点的数量对检验批总体的符合性作出判定的抽样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2.1.17  计量抽样  method of variables

  以样本中各个体数据的统计量对检验批总体的符合性作出判定或对检验批总体参数进行推定的抽样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2.1.18  分层计量抽样  stratified sampling

  首先在检验批中抽取区域或构件,然后在抽取的区域或构件上按规定的要求布置测区的抽样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2.1.19  分位数  quantile

  与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某一概率相对应的值,常用的分位数有0.5分位数和0.05分位数。

▼ 展开条文说明

2.1.20  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总体中具有95%保证率的值。

2.2 符号

2.2      

▼ 展开条文说明

fcu,e——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检验批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检验批或构件第i个测区修正后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检验批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检验批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样本中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检验批第j个构件上第i个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检验批第j个构件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检验批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区间上限与下限差值;

mΔf——检验批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区间上限与下限均值;

ft,cor,i——第i个芯样试件劈裂抗拉强度;

ft,e——混凝土抗拉强度推定值;

N——检验批容量;

n——样本容量;

nj——检验批第j个构件上布置的测区数;

s——样本标准差;

m——样本均值;

μu——均值推定区间的上限值;

μl——均值推定区间的下限值;

k0.5——0.5分位数推定区间限值系数;

k0.05,l——0.05分位数推定区间下限值系数;

k0.05,u——0.05分位数推定区间上限值系数;

Δtot——总体修正量;

Δloc——对应样本修正量;

ηloc——对应样本修正系数;

η——对应修正系数。

3基本规定

3.1 检测范围和分类

3  基本规定

3.1  检测范围和分类

3.1.1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应分为工程质量检测和结构性能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3.1.2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工程质量的检测:

  1  涉及结构工程质量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检验数量不足;

  2  对结构实体质量的抽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或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3  对结构实体质量有争议;

  4  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需要分析事故原因;

  5  相关标准规定进行的工程质量第三方检测;

  6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的工程质量第三方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3.1.3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结构性能检测:

  1  混凝土结构改变用途、改造、加层或扩建;

  2  混凝土结构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要继续使用;

  3  混凝土结构使用环境改变或受到环境侵蚀;

  4  混凝土结构受偶然事件或其他灾害的影响;

  5  相关法规、标准规定的结构使用期间的鉴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2 检测工作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3.2  检测工作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3.2.1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工作宜按图3.2.1的程序进行。

▼ 展开条文说明

3.2.2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工作可接受单方委托,存在质量争议时宜由当事各方共同委托。

▼ 展开条文说明

3.2.3  初步调查应以确认委托方的检测要求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案为目的。初步调查可采取踏勘现场、搜集和分析资料及询问有关人员等方法。

图3.2.1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 展开条文说明

3.2.4  检测方案应征询委托方意见。

▼ 展开条文说明

3.2.5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方案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工程或结构概况,包括结构类型、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建造年代或检测时工程的进度情况等;

  2  委托方的检测目的或检测要求;

  3  检测的依据,包括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等;

  4  检测范围、检测项目和选用的检测方法;

  5  检测的方式、检验批的划分、抽样方法和检测数量;

  6  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情况;

  7  检测工作进度计划;

  8  需要委托方配合的工作;

  9  检测中的安全与环保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3.2.6  现场检测所用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和检测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检测时,所用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应处于正常状态。

▼ 展开条文说明

3.2.7  现场检测工作应由本机构不少于两名检测人员承担,所有进入现场的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

▼ 展开条文说明

3.2.8  现场检测的测区和测点应有明晰标注和编号,必要时标注和编号宜保留一定时间。

▼ 展开条文说明

3.2.9  现场检测获取的数据或信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人工记录时,宜用专用表格,并应做到数据准确、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应追记、涂改,当有笔误时,应进行杠改并签字确认;

  2  仪器自动记录的数据应妥善保存,必要时宜打印输出后经现场检测人员校对确认;

  3  图像信息应标明获取信息的时间和位置。

▼ 展开条文说明

3.2.10  现场取得的试样应及时标识并妥善保存。

▼ 展开条文说明

3.2.11  当发现检测数据数量不足或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进行补充检测或复检,补充检测或复检应有必要的说明。

▼ 展开条文说明

3.2.12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出针对由于检测造成结构或构件局部损伤的修补建议。

▼ 展开条文说明

497'>《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GB/T 50784-2013

F.3表面损伤层厚度超声检测方法

F.3 表面损伤层厚度超声检测方法

F.3.1 超声检测表面损伤层厚度时,测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表面损伤状况进行分类,将表面损伤状况相近的构件作为一个损伤类别;

2 对每个损伤类别按约定抽样方法选择受检构件或受检区域;

3 每个损伤类别布置不应少于3个测区,测区宜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

4 测区表面应平整并处于干燥状态,且无接缝和饰面层;

5 以每个类别中最大的损伤深度作为该类别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的厚度。

F.3.2 单个测区表面损伤层厚度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面损伤层厚度检测宜选用频率较低的厚度振动式换能器;

2 测试时,T换能器应耦合好,并保持不动;将R换能器依次耦合在间距为30mm的l、2、3、......测点位置上,读取相应的声时值t1、t2、t3、......,并测量每次T、R换能器内边缘之间的距离l1、l2、l3、......(图F.3.2-1);

3 每个测区布置的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损伤层较厚或不均匀时,应适当增加测点数;

4 用各测点的声时值ti和对应的距离li绘制“时-距”图(图F.3.2-2)。分别用图中转折点前、后数据求出损伤和未损伤混凝土的“l-t”回归直线方程:

图F.3.2-2 超声检测损伤层“时-距”图

损伤混凝土:

lf=a1+b1tf (F.3.2-1)

未损伤混凝土:

la=a2+b2ta (F.3.2-2)

5 测区损伤层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附录G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厚度取样检测方法

附录G 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厚度取样检测方法

G.0.1 本方法适用于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厚度的取样检测。

G.0.2 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厚度可根据造成影响因素的特点,通过湿润深度、里氏硬度和碳化深度的测试结果进行判定。

G.0.3 湿润深度法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混凝土芯样进行冲洗后,放入干净水中浸泡2h;

2 将芯样从水中取出,表面朝上直立放置在通风阴凉处;

3 定时观察芯样侧面湿润程度的情况变化,当芯样侧面出现明显的湿润分界线时,测量两个相互垂直直径对应的4个测点湿润分界线至芯样上表面的垂直距离,读数精确至0.1mm;

4 取4个测点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该芯样湿润深度的代表值;

5 湿润深度的代表值可作为该芯样所在部位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厚度的判定值。

G.0.4 里氏硬度法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混凝土芯样冲洗后、擦干并晾置面干。

2 沿两个相互垂直直径对应的4个测点在芯样侧面画出4条平行于芯样轴线的测试线。

3 沿每条测试线分别从芯样上表面开始以5mm的间距,连续测试里氏硬度;当连续3个测试数据相差不超过5时,停止测试。

4 将测点离上表面的距离与对应的里氏硬度值进行数据分析,得到里氏硬度值突变时的测点位置参数。

5 4个测线位置参数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可作为该芯样所在部位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厚度的判定值。

G.0.5 碳化深度法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混凝土芯样冲洗后晾干;

2 将芯样对中劈开,在两个新劈开面的中间部位喷洒浓度为1%的酚酞试液,喷洒量以表面均匀湿润但不流淌;

3 测量每个劈开面的中间及两侧各1/4半径对应部位的碳化深度读数精确至0.1mm;

4 取两个新劈开面共6个测点的碳化深度平均值作为该芯样碳化深度的代表值;

5 碳化深度的代表值可作为该芯样所在部位混凝土性能受影响层厚度的判定值。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应”;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3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l

4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5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52

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7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

8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 176

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

10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

11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12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

13 《混凝土回弹仪》JJG 817

14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JG/T 5004

本文链接:/guifan/4041.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789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